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逻辑

丁元竹

  • 发布时间:2022-01-03
  •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持三个基本逻辑。
  历史逻辑
  第一个逻辑是历史逻辑。这就是,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反全盘西化”“学以致用”“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和“为学术而学术”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学术发展的方向性争论和讨论。这些争论和讨论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至今就没有停止过。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治学方式、治学态度与西方文明下的治学方式和治学态度遭遇时,自然会产生中国原有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应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这一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二是中国经济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后饱受外来资本侵蚀、军事力量蹂躏,遭遇重大冲击,寻求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先进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中国近代历史决定了中国学者必须拿起学术武器,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富强奋斗,也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特色和风格。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对待开放后的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界的关系,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如何把作为舶来品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学术界绕不过去、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完全照搬国外、境外社会科学哲学的评价标准、理论方法,将其直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忽略了这些作为舶来品的理论、方法产生的政治环境、历史环境、制度背景,忽略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在学科建设框架和标准上全盘秉承舶来品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结果,形成了不能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的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规则,造成了大量学术资源浪费。当前,只有把这个历史逻辑梳理清楚,才能理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基础、历史环境、历史方位,才会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才能真正把握当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方向。
  现实逻辑
  第二个是现实逻辑。这个现实逻辑是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成就。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经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是非常系统、全面的经验总结,需要对这些总结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掌握、领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通过对这段时间里各界研究发现的历史事实、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去了解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这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非常重要。进行深入挖掘,讲好中国故事,要特别讲好中国各地、各族人民,立足本地、因地制宜,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发展自己的文化文艺,形成自己特定的习惯、风俗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识,把这些人民群众的实践加以总结,进行理论提升,发现其中深层次的、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这是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逻辑。离开了现实,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学科建设也无从谈起。
  科学逻辑
  第三是科学逻辑。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得力于科技快速发展。19世纪,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腐败无能,中国失去了参与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了。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激光等为标志,这个时期“知识工业”部门也产生了,而这个时期恰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包括石墨烯、基因工程、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遇上了这轮技术革命,并在一些领域开始领跑世界。从全球范围内看,世界正在酝酿着一种新变化。在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社会结构,甚至改变了一系列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规则、市场规则、政府治理规则和社会交往规则,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和提炼,从中发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规律性,把哲学社会科学推上新阶段。在这点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当仁不让。
  从以上三个逻辑出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本人的素质和个人知识储备要与时俱进,一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扎实打好历史功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和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温故知新,以史为鉴,预见未来。二是实事求是,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发掘中国现实中的成功经验,汲取教训。学会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努力培养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真功夫和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扎实工作作风,扎根于中国大地。三是密切跟踪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研究和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并把这些影响、变化与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理分析、实践验证、理论探索,在更高阶段、更高基础、更高层次上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把以上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科学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是时代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着力点。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