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雷军: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 发布时间:2022-03-21
  • 来源:西安日报
        “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今后五年需着力完成好的主要任务之一,将为有力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对我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谋篇布局,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以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框架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初步实现了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的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为全市经济总量成功破万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根本保障。实践证明,现代产业体系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区域竞争的焦点所在。对于西安而言,在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与西安城市特点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高点,脱颖而出。
  现代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基于此,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应分类施策,多措并举。
  支柱产业在“强”上求突破。经过多年培育,目前我市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同时涌现出了以陕汽、比亚迪、法士特、陕鼓、西电、隆基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航空产业集群更是于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显示了我市在航空制造领域的超强实力。继续做强支柱产业,需要我们进一步聚焦优势产品、优势资源,通过政策资金倾斜,进一步巩固相关产业在全国的强势地位;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各区县开发区进一步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为培育更多更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打下基础;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激发企业、科研机构及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一企一链”集群模式,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努力实现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新兴产业在“大”上下功夫。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市以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为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必须再出硬茬,努力做大。要重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在现有重点发展领域基础上,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探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明确发展思路,编制专项规划,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要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培育一批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配套,产品链长、效益好的企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在“优”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尤其就当前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配套服务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应对。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选准发展方向,结合我市实际,把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五大产业作为重点予以支持;要坚持市场主导,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坚持全产业链思维,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流程优化、市场营销、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积极推广陕鼓“服务型”制造、陕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文化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上提质增效。西安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制于多种主客观因素,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率不高,文旅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大,贡献偏低,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并不相符。实践证明,要把西安早日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文旅“深度融合”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鼓励支持工业、农业、水利、体育、影视等领域大型企业跨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文旅+”新兴业态,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要以承办重大赛事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文旅与体育、健康、科技融合发展,打造赛事名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积极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科技为文化旅游助力,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科技水平、绿色含量。
  数字经济在“全面赋能”上见实效。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2020年以来,各产业不断加速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运行重要的“稳定器”和“增长极”,但与此同时在数字开放、数字应用、数据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数字经济全面赋能产业发展,必须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以西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出口服务基地等为依托,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支持数字化产品大规模研发推广应用;要继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以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进程;要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运用数字技术对重点传统行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全面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