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王建康 刘捷

  • 发布时间:2023-08-28
  • 来源:西安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西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能级高、范围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上具备当好龙头、先行示范、勇争一流的条件和基础。新征程上奋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必须锚定共同富裕目标,鼓足干劲,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第一,推动城市能级品质实现新跃升,强化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龙头引领。一是要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立足城市区域发展多元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能级和发展活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富有活力、引领乡村的现代化城市。二是要强化“双中心”战略引领,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丝路科学城,聚焦打造“科学、科创、产业、服务”四大圈层,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三是要发挥西安教育和科研优势,不断提高产教融合、产业创新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加大人力资源和科研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能。四是要坚持“产城人”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本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配套建设,以老城区改造等项目焕发新城、碑林、莲湖中心城区新活力,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展现雁塔、灞桥、未央等新城区新形象,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长安、鄠邑两区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格局,以“北跨”战略规划阎良、临潼、高陵新增长极的定位与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蓝田、周至绿色产业基础,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驱动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第二,拓展区域开放发展新空间,形成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空间体系。一是要立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着力增强西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以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为契机,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化水平。二是要充分发挥西安都市圈城市要素集聚的新型空间载体作用,引导西安市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向周边地区转移,为广大乡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多样化产品与服务。三是要借助“一带一路”文化纽带,培育产业发展动能,推动文旅产业全领域、全行业、全链条融合发展,创新消费载体,共享全省旅游资源,引领带动文旅消费新能量。四是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数字产业,重点聚焦民生保障方面,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积极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范围,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运输通道建设,全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西安作为全国第三特大城市,要加速构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周边城市主动融入城市群发展,在切实强化和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共富”。
       第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夯实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立足县域连城带乡的枢纽作用,强县兴镇带村,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大乡村固定资产投资,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乡村饮水、电力、道路、燃气、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弥补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经费等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深化推广“医共体”“名校+”等模式,增强农村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有效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强化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基层治理,实现基层社会协同治理,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立足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的新空间,加快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生态平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强化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机制。一是要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紧抓建设“双中心”的战略契机,强化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化、集群化、高效化发展。加快蓝田、周至新型城镇化建设,激活区位优势,建立供需互补关系,积极承接人口、产业、功能转移,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要产业,全面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构建以县城为支撑、重点镇和特色镇为基础的就近就地城镇化转移体系,不断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吸引力,鼓励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的小城镇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发展培育特色小镇;引导特色村、专业村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四是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矛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建立城乡功能互补的生态价值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五,打造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新平台,释放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强劲动能。聚焦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并轨,保障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具体来说,一是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城乡地权平等交易;扩大农村承包地产权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和方式,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乡村。二是要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推进人才共享,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完善农民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制度机制和配套措施,引导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加速高素质劳动力要素顺畅流动。三是要按照普惠金融的要求,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金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面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从产品设计和服务体系上不断提高农业保险“含金量”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农户投保率,提升农业盈利空间,满足农业现代化保障需求。总之,要着眼于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寻找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资源之间的关联点和互补性,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作者王建康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作者刘捷系陕西开放大学副教授)
[网络编辑:刘军平]